English | 蒙文版
首页美院要闻 → 正文

新时代、新典范——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我院成功召开

2019-12-23

12 月 21日,由中国画学会学术支持、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新时代、新典范——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从文化自信与学术前沿探讨中国画创作、从教学出发探讨中国画教学改革问题、民族文化资源与中国画表现形式的拓展三个议题展开。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力吉主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力吉教授首先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画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绘画,在国际画坛上有自己的独特面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中国画的重视程度以及国际推广程度还远远还不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中国画成为我们高等院校的主要学科体系之一,为我们新中国美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时提出的弘扬美育精神。本次研讨会就是在新时期全新的学科格局下,讨论中国画的未来,切实推动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改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晗晟教授致辞,首先对作为主办这次会议的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作为学术支持的中国画学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莅临盛会各位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参加交流学习的各位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美术院系,是内蒙古自治区美术教育的摇篮和专业艺术创作基地。学院的历届领导、老师,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根基、以先进的艺术教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精神为动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专业人才,也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点的美术作品。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美术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全力谋求更高的发展,努力的全新的学科格局下,切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任。作为学术支持的中国画教学和创作研讨会将使我们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全面学习机会,同时也会促使美术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专家代表罗世平教授发言,代表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支持单位,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预祝研讨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他讲到,草原是世界性的舞台,内蒙古是这个世界舞台的一部分,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在国际讨论话语中,内亚文明是国际学术界正在讨论的话题,它有包括农业形态、畜牧形态、半农半畜半牧形态,在内蒙古地区至少存在这两种形态,这样的两种文明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一种开放的,世界性的。在丝绸之路之前,我们这儿有红山文化,还有青铜文化。并列举了从古到今在美术史上写下重要篇章的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地区对新中国绘画的建构过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草原给了内地画家无尽的创作灵感。进入新时代,本次研讨会是从古代的文化的传承,以及今后要走向未来,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中,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希望本此研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副副会长、兼秘书长罗世平教授作了中国画的文脉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谈到中国画的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的理念和方法论的问题,通过中国画两个传统,以及中西绘画理念的阶段性变革比较来展开。在美术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都会意识到两个问题,一种艺术的新的变革和传统的发展,实际上涉及到关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艺术的理念。无论是创作绘画一部作品,还是一个流派,还是一种思潮,它总是关系到一个艺术的理念是怎么建构的,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引领艺术的新样式和它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灵魂,所以理念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有了理念以后我们的创作要把观念指导下的艺术的表现,通过方法呈现出来,因此他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所以艺术创作当中理念和方法论这两个关系。关系到如何认识中国画,如何去发扬推进它,两个核心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个人的看法。回顾中国画的历史。概括成两个传统,一个传统是我们自古以来形成的悠久的传统还有一个传统20世纪以来,有中国的画家们吸收西洋的这个绘画理念与中国传统本身融合过程中,加以改变的一直走到我们今天还在持续发展形成的新传统。面对今天世界文化的格局的时候如果把中国画放在世界美术的这样的一个大的比较系统参照系统里面去 ,两个传统在我们现在教学和创作当中都在发生。中国画的这个传统当中一个是艺术表现中诗性的精神,诗化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自然的感悟,包括对个人自己心灵相互之间的关系,用最精炼最简洁的语言,最有艺术表现力,表现出由心和物之间两个关系融合到一块,表现表达出来诗性的状态。 通过对中西绘画理念理念发展演变四个阶段的比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我们如何来解读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份遗产,如何定位这两个传统,这两个传统当中我们到底如何选择。这就是中国画今天的生态,这个生态到底该怎么样去建设,是我们要持续进行探讨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总监、著名中国画家勾霞老师作了新视野、新思维——推动中国画走出去的主题演讲,分别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融合---全球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艺术、提升中国在全球当代艺术的话语权等三个方面展开。她指出,在全球百年未遇的大变革的今天,什么是中国对当代文明的贡献。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传播,让图像视觉的传达十分快捷和方便,随着谷歌、腾讯将这些翻译软件的便利使用,让我们沟通的语言已经不再成为障碍,地缘壁垒已经被打破,科技和艺术的交融产生新的审美,如何讲述中国文化、如何赢得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如何建立中国标准,中国画在当代的审美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目标,这也是中国画学会思考的方向。全球现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亚洲当代艺术研究,一个是亚洲艺术史,从古代到当代沿时间纵轴展开;一个是现当代艺术史,以欧美现当代艺术研究为主,横向辐射到世界其他地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和分析方法会和欧美现当代艺术研究进一步融合,亚洲当代艺术的面貌正在产生结构性的调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受众扩大,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当代艺术的重要性逐年凸显。通过体现我们中国品味的优质的作品向世界讲述我们中国精神我们相信的未来在全球文化的古朴的重构过程中我们中国话一定会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中宣部外文局美术编审、著名中国画家吴运鸿老师作了山水画的意境与表达主题演讲。讲到画家自我的这个修养和意境,这个话题非常大而且又极具个性,每个画家本身都是不一样因为,他的个人追求、个人的取向、文化底蕴都有很大差别,所以他就是极具个性化,但是意境在我们审美当中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意境是画者对作品艺术美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追求,是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种深层次、高境界的表达,是画家与观者的互动。“意”是画者的一种理念、想法和追求,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审美和情趣形成的素质和底蕴。“境”是把意的内涵,通过各种特定的方法、途径、手段把它呈现和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就收画家对景物的感受和化境的过程,面对同一景色,感受就有很多差异,这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对景物的一种感受,每个人看的的都不一样,景海事那个景,由于每个人的追去审美不一样,感觉就不一样。所以意境上的千差万别,也就决定了表达的千差万别。意境的表达主要有艺术和技术两大要素,这也是意境能否产生的关键,概括的说,意境的创造取决于两点,一是学识审美与文化修养,二是,形式技巧与艺术天赋。一个是取意,一个是化境,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意境。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美术理论家张桐瑀老师作了中西绘画双重参照下的中国画教学的主题演讲。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的民族画种,是自成系统、体系完善的重要画种。由于中国画根植于民族传统,有着明确自立与自足的发展脉络,因而,它是可代表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相对应的民族绘画。中国画讲求以散点透视为基本视角,以笔墨和阴阳挥洒出事物的总体意象和境界,是以结构线加笔墨阴阳的平面结构。而失去了中国画造型手法和笔墨意义的中国画就成了一张创作草图似的东西,其中审美要素大大地减弱了。由于西方画种的引进,中国画教育又以素描为造型基础,随之而来的就是西方绘画理论在中国画坛的传播,这使得中国画在审美标准和创作指向上,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绘画后面。素描加水墨便成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画创作。此种学习与创作方式流传至今,仍没有引起后学者的警觉。在中国画的西化过程中,在强调写实功能中,中国画又把支撑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笔墨语言的书法,以及中国画的各种法式与程式抛到了九霄云外,忽视了书法修养与临摹功夫,致使中国画审美品质和内涵大大地降低。当代中国画所出现的问题,就是在被我们忽视的造型手法这一重要环节开始的。因而,若想促进中国画的时代发展,恢复画学正法,不从此处着手,是很难解决现实问题的。我们认为,与其盲目冒进,不如主动后退一步,退到中国画正确的起点,夯实中国画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尽快树立“中国美术观”,努力让中国文化之道和中国书法对中国画学习和创作有所作为,还中国画以本来面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许俊教授讲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并有着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创作方法,其传承的研习手段与领悟过程以及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早已被专家学者所认可,或者说以上教学方法在中国画的教学的广泛采纳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论是以师徒传授的个体教学方式还是现代艺术院校的集体教育模式,又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有着各自的主张和观点,如何准确的把握则是仁者见仁,由此所产生和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便是当下中国画教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徐俊老师就个人近年来的研习心得、教学体会和创作实践,以山水画教学所涉及到问题为例,谈到了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一是山水临摹的意外之意。学习山水画技法从从临摹入手,掌握基本绘画技法后,开始临摹的作品以名家名作为例。,以及向我们介绍了临摹的几个误区。二是山水写生法外之法。山水写生的方法可分为速写和慢写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不只是达到的效果不同,而且是不可相互替代的。速写是快速记录下自然景物的基本形态和自然景物的感受,有着重素材的收集。慢写更着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写生已成为学习山水的重要手段。三是山水创作的境外之境。山水画创作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创作中拥有的冲动和激情也是复归于平和之中,这样才能进去和达到一种特有的创作心境,此境体现在画意之中,亦存在于画意之外。四是山水画理的论外之论。以中国画而言,如果背离中国文化的精神主旨,离开其本身的艺术特性的制约,去进行艺术创作多阐述艺术观点,都只是站在别的平台上做功,不管其效果如何,与中国画已保护相干,而有次产生的观点可谓失去了其本身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说,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是站在其本身特有的平台上的,这样才有可谈性,就山水画而言才可称其为山水画理之论。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苏茹娅教授作了用多元性的绘画形式语言发展和创新蒙古族的美术文化的主题演讲。通过对内蒙古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及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关于工笔画的一个创作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讲到,每个时代对草原文化的解读视角都不一样,应该用多元性去发展蒙古族美术文化,绘画里的人物神态和表情甚至是唇鼻不仅是表达出一个人的不经意时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而且着力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用工笔画的手法塑造草原蒙古民族的女性形象,画家的简洁性,整体性,固然是该作品让人难忘的缘由,但是,画面与人物形象的静穆感,以及这种静穆感所象征的精神力量才是作品的魅力所在。绘画不同于拍摄,尤其是人物,拍照时人都会摆姿势注意表情,所以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缺少本真的东西。而绘画是表达人的一种不做作的常态、一种不经意的神态、真实表情和气质。这种神态、表情、气质往往反映出人的内心。草原草原题材为工笔画怎么样扩展,一个是观念上,一个就从表现技法上。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晗晟教授作了寻找水墨草原之路的主题演讲,对水墨画草原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他讲到,草原几乎成为内蒙古的画家或者说绝大部分画家不约而同的一个共识,几十年来,在各个学科里画草原题材的,有些非常优秀的画家也产生了不少非常优秀的作品,中国画也不例外。通过观看较早时期的部分画家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早期老一辈画家对蒙古民族传统、生活和气质那种自然而然的把握,通过“以形写神”的塑造和“迁想妙得”的构思,生发出一种独特的蒙族味道和草原气息。草原这种独特的地域个性,经后学的师承推演,不断融入见仁见智的选择、判断和创造,以至于在文化自觉的意义上不断发扬光大。

当前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既是学术课题,也是每位青年教师需要面对的研究方向和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思考的问题。